當傳統的能源行業遇上ICT技術,會產生怎樣的碰撞,發生怎樣的變化?在2014 HNC大會期間,華北油田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副院長、數據中心副主任李鳳民向我們分享了華北油田建設智慧油田的思考與實踐。
走信息化道路
《營贏》:油田的運營涉及勘探、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所以它的信息化相對也復雜些,那么華北油田在這方面有什么實踐?
李鳳民:近兩年,華北油田提出了“智慧油田”的建設理念,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華北油田實現這一理念提供了條件。
具體來說,首先是數據采集。近幾年,油田勘探對井下壓力數據的采集要求很高,因此,我們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在前端傳感設備和井下壓力計上,以實現對油水井、計量間以及輸油管線的實時管理和控制。
另一個是勘探,勘探是有程序的,華北油田的地球物理勘探,需要大量數據作支撐。在傳統的單機研究時代,研究人員在進入到一個區塊后,首先要搜集區塊的數據,包括地震物探的數據,以及以往在這一區塊之前打井的數據。搜集這些數據非常費時,快則十天半個月,慢則一個多月。不僅如此,搜集數據后還要準備研究軟件,在每個人的研究環境上安裝地質研究的軟件,成本高昂、投資巨大,且每個人的研究成果不能共享,只能單機存儲,以及散落在每個研究人員的大腦里。因此,華北油田現在做了地質勘探云,把研究環境和數據集中部署在一個統一的研究平臺上,所有的研究人員都在這一平臺上進行研究。由于資源池化,就不需要專人整理原來勘探所需的數據;另外,研究軟件都集中到這個云平臺上,可通過授權隨時被調取,研究成果也可直接儲存到庫,公開并共享給同事。
《營贏》:我們了解到,華北油田將“萬兆到院、千兆到廠、寬帶無線到井”作為智慧油田網絡規劃的原則和依據,具體是怎么分階段實現的?
李鳳民:華北油田有三個研究院,一是勘探開發研究院,二是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三是采油工程研究院。這三個院作為華北油田的總參謀部,涵蓋了地質研究以及地面研究。研究人員日常工作要面對大量的數據,因此,對數據傳輸的實時性要求很高,所以我們提出了網絡要“萬兆到院”。
為了支撐地質研究所和工程研究所這兩個研究單位的工作,網絡一方面用于與上級單位研究數據的傳輸,如研究數據的下載;另一方面用于辦公,整個企業的辦公自動化要基于這一網絡來實現,因此,我們提出了“千兆到廠”,這也受限于當時使用的設備只能支撐千兆的網絡。
華北油田單井比較多,如果使用光纜傳輸數據,雖然傳輸質量可靠,但會涉及到布線的問題,導致每口井都布線,像蜘蛛網一樣,不僅影響農民的耕種,且有弄斷的風險。因此我們選擇無線覆蓋。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發現LTE能很好地滿足需求。但是無線覆蓋到井,對帶寬有所要求,井站最少要兩兆,我們的策略也要相應調整,在“萬兆到院”的基礎上,我們又新增了一層波分。從院到工區,采用無線的方式,雖然減少一級架構,但是帶寬有所增加。
我們已經完成網絡第一階段——物理層的建設,實現“萬兆到院”。目前正在進行網絡第二階段的運作,即在光網絡基礎上部署IPv6雙棧,我們打算2014年要完成70%的工作量。第三階段也在同步進行,實現無線覆蓋井站,我們打算用三年的時間,將LTE網絡覆蓋到所有井站,現在在山西煤層氣田已經有所實踐。
享信息化好處
《營贏》:物聯網和云計算平臺給油田帶來了什么樣的改變?
李鳳民:華北油田在物聯網領域的早期實踐始于2000年,那時稱為油田生產自動化,主要是前端的數據采集。原來是人工巡井、取樣、測量井口的壓力和溫度,工人的工作量太大、勞動強度高、環境惡劣,尤其是在二連和山西。采用自動化后,儀表、壓力傳感器和溫度變動器,可將溫度和壓力數據自動、實時地上傳,這也是我們進行無線覆蓋的目的。
物聯網技術在不同行業的體現并不一樣,要與行業特點相結合。以油田為例,我們利用物聯網的一些特點,對資產、設備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如油管、油桿、油泵、前端抽油機,涵蓋從出廠、維修到報廢整個生命周期的信息。
此外,我們現在也在做一些人機對話的實踐,比如對油井的遠程啟停,促進工藝流程換代升級。在山西,我們選出兩個區塊來實驗。山西是全國第一個規;簩託馓,煤層氣屬于清潔能源,與傳統的油氣生產不同,它的生產是采用抽水降壓的方式,對自動化需求很高,因此,我們利用物聯網的相關技術來進行智能開采。
《營贏》:在油氣的探測、開采和傳輸等過程中,大數據分析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李鳳民:油田的數據很多,地震數據、勘探數據、鉆井數據、物探數據,等等。因此,我們在建的數據中心需要幾百甚至上千T的存儲容量。油田的大數據運用有個特點,主要是需要挑選某一個區塊的數據進行研究,有較強的針對性,如碳酸巖和砂巖的成油原理及機制是不同的,那么在研究砂巖的時候,其他區塊的數據就用不著。因此,油田大數據分析的關注點主要在數據的選擇上,就是說如何在浩瀚的數據里選到研究人員想要的數據。
不僅如此,原來油田的數據保存是通過專門的檔案室和資料室,是紙質的。研究人員若是研究一個區塊,所需的相關材料要到資料室和檔案室翻找相關膠片、紙質文件。如今,將數據數字化集中存儲到云后,就可以在庫里直接查找,非常方便,效率得到大大提高,而且材料的清晰度、歸集度都有所提高,也有利于油井定位的準確度。
從效果上來說,原來研究一個區塊,可能需要耗時半年,現在只需三個月即可完成,那么,剩下的三個月可以開始部署井位打井,大大縮短了研究時間,提升了工作效率。不僅如此,根據共享數據來分析油井下的含油含水情況,可提高參照率,對提升采油成功率也有很大幫助。
《營贏》:此次HNC的主題是“敏捷已來”,那么,您如何看待敏捷網絡在油田的智能管理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李鳳民:確切地說,原來華北油田的網絡并不十分先進,因為原來的網絡是集團公司統建的項目,統一采購路由器和交換機,不考慮各油田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即便擁有云計算、物聯網這些先進的技術,但如果不是一個可靠的敏捷網絡,也無法獲益更多。華為推出的敏捷網絡,使網絡可以隨著業務需要快速靈活地改變,這非常符合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也一直在關注。